辞典解释駮议 bó yì 汉时臣属对朝廷决策有异议而上书,称为「駮议」。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駮议』。」《后汉书.卷四八.应奉传》:「又集駮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也作「驳议」。 持不同意见。 《后汉书.卷三六.郑兴传》:「若复遣之,虏必自谓得谋,其群臣駮议者不敢复言。」
駮議的读音 駮議的意思
拼音读音:bó yì]
汉字注音:ㄅㄛˊ ㄧˋ
简繁字形:駮议
辞典解释
駮议 bó yì ㄅㄛˊ ㄧˋ
汉时臣属对朝廷决策有异议而上书,称为「駮议」。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駮议』。」《后汉书.卷四八.应奉传》:「又集駮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也作「驳议」。
持不同意见。
《后汉书.卷三六.郑兴传》:「若复遣之,虏必自谓得谋,其群臣駮议者不敢复言。」
“駮議”的单字解释
【駮字的详细解释】:1.传说中的一种形似马而能吃虎豹的野兽。2.古同“驳”。
【議字的详细解释】: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