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亭台上的《花影》苏轼 古诗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苏轼 古诗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苏轼 古诗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苏轼 古诗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1.重重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苏轼 古诗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苏轼 古诗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苏轼 古诗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苏轼 古诗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苏轼 古诗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苏轼 古诗,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苏轼 古诗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苏轼 古诗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苏轼 古诗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苏轼 古诗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苏轼 古诗之意;“扫不开”写《花影》苏轼 古诗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苏轼 古诗之情;“收拾去”写《花影》苏轼 古诗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苏轼 古诗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苏轼 古诗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苏轼 古诗消失,明月东升,《花影》苏轼 古诗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huā yǐng
花影
chóng chóng dié dié shàng yáo tái, jǐ dù hū tóng sǎo bù kāi.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gāng bèi tài yáng shōu shí qù, què jiào míng yuè sòng jiāng lái.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què jiào yī zuò: yòu jiào
(却教 一作: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