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朝代分类:全部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五代 金朝 隋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现代 未知
“郡守苏轼、山人张天骥、诗僧道潜月中游”题名十六字,在徐州百步洪岸石,石半入水,水落辄隐隐见沙沫间,篙师渔人不能识,而崖石险绝,又非士大夫所暇寻阅者,故于世无传焉。
官航晚泊浔阳郭,把酒长怀靖节贤。折腰竟辞彭泽米,攒眉宁种远公莲。归来松菊开三径,老去柴桑受一廛。晋代衣冠谁避世,刘家社稷自书年。虽云富贵非吾愿,已有清高独尔伟。千载令人吊遗迹,好山青立县门前。
具区东南注,结灵在湖泖。吴中六七相,阶也强哉矫。弱冠抗高议,遂撄永嘉摽。三年出理刑,再移秉文考。
高陵者,吴武烈皇帝所葬,在今平江盘门外三里。其妻吴夫人,子长沙桓王,皆附焉。至正廿三年冬十一月,熊与同郡沈征君伯熙父访之。征君因言:“余向曾过此,闻父老言地属沙湖金氏墓,上
岭表生异人,始兴最开先。余公亦崛起,屹屹天圣闻。圣代丘文庄,富学迈昔贤。忆余童丱时,尝听家君言。
中吴饶佳游,兹山极殊观。磅礴踞皋陆,巑岏轶霄汉。灵岩南蔽亏,震泽西衍漫。岧峣见城堞,参差瞻里闬。
我游黄山当严冬,雪消日暖无天风。欲求昔人栖隐处,发兴况有高僧同。危矼侧步目已眩,绝壁下瞰心为忡。交流二涧泻寒碧,樵牧不来萝径穷。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 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 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祖饯河水上,离情郁难舒。彼此谅衷素,值兹孟夏初。青青河畔草,嘉麦生同墟。子今京国去,结驷耀通衢。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